全国服务热线:0599-8298988
企业邮箱
及时预防,减轻水稻病毒病危害
来源:福建省农业厅 | 作者:hkw910618 | 发布时间: 2019-03-28 | 1892 次浏览 | 分享到:
去年我县部分稻田发生南方黑条矮缩病和锯齿叶矮缩病,导致部分稻田绝收,直接造成农户损失。从种子处理开始做好水稻病毒病预防防治,培育无病壮秧,减轻病毒病危害,是保障水稻产量及品质的重要措施。

去年我县部分稻田发生南方黑条矮缩病和锯齿叶矮缩病,导致部分稻田绝收,直接造成农户损失。从种子处理开始做好水稻病毒病预防防治,培育无病壮秧,减轻病毒病危害,是保障水稻产量及品质的重要措施。

防治措施

应采取“切断毒链、治虫防病、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综合防治策略。抓住秧苗期和本田初期关键环节,实施科学防控。

1.农业防治

①选育和推广抗(耐)病品种;秧苗期控氮稳磷增钾科学肥水,提高水稻植株抗病能力。

②发病地区于水稻收获后翻犁稻田将残株深埋土中,清除田边杂草以防范传播病原媒介昆虫潜伏。

③秧地要远离病田,尽量集中连片统一育秧。

④秧田整地时必须事先施药以彻底防除潜伏于附近杂草之媒介昆虫。

⑤种子处理。每公斤稻种拌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克,待药液充分吸收后播种,减轻稻飞虱在秧田期的前期传毒。

⑥推广防虫网育秧。即播种后用20目防虫网全程覆盖秧田,阻止稻飞虱迁入到秧苗上传毒危害。

⑦对发病秧田,要及时剔除病株(集中埋入泥中),移栽时适当增加本数,保证基本苗数量。

⑧插秧后加强田间检查,分类指导。对大田分蘖期丛发病率2%以下,及时直接踩入泥中,发病率2-20%的田块,及时拔除病株(丛),并就地踩入泥中深埋,然后从健丛中掰蘖补苗,同时要加强肥水管理,促进早发,保证有效分蘖数量及有效穗数。

2.化学防治。抓住秧苗期至本田前期关键环节。

①狠抓秧田期防治,把住前期危害传毒关。

秧苗稻叶开始展开至拔秧前三天,要根据稻飞虱虫情监测情况,酌情施药防治媒介昆虫,秧田附近之杂草亦必须同时施药。秧苗移栽前3~5天,喷施“送嫁药”,预防飞虱传毒。药剂宜选击倒快、杀伤力强、高效低毒的药剂,可选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6-20克/亩(或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50克/亩)加48%毒死蜱乳油80毫升/亩加入3%植物激活蛋白30克/亩(或2%宁南霉素水剂200ml/亩或5%盐酸吗啉胍可溶粉剂80-100克/亩等抗病毒药剂)及叶面肥。

②抓好本田前期防治,把好再次传毒关。

栽后3-7天及栽后15-20天,各用药一次,亩用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50克/亩加48%毒死蜱乳油80-100毫升/亩,或10%醚菊酯悬浮剂10~20毫升/亩,加入3%植物激活蛋白30克/亩(或2%宁南霉素水剂200ml/亩或5%盐酸吗啉胍可溶粉剂80-100克/亩等抗病毒药剂)及叶面肥对水30-45公斤均匀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