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特性:属籼型感温三系杂交水稻组合。在广西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43.7天,比深两优5814长3.2天,桂南作晚稻种植全生育期118天;糙米率80.9%,整精米率60.7%,长宽比2.9,垩白粒率21%,垩白度4.2%,胶稠度8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3.7%;抗性苗叶瘟4级,穗瘟损失率25.2%,损失率最高级9级,稻瘟病抗性综合指数5.5,抗性水平为中感。在海南作晚稻种植全生育期110-130天,比特优009长1-2天;株型适中,叶片中直,后期熟色较好;每亩有效穗数约16.79万,平均株高95.9cm,平均穗长21.9cm,每穗总粒数145.9粒,结实率75.0%,千粒重24.9克;米质主要指标两年综合表现:整精米率62.8%,垩白粒率23%,垩白度2.1%,直链淀粉16.0%,米质经检测达国标三级;两年抗性综合表现:苗瘟3级,叶瘟4级,穗颈瘟2级,白叶枯6级,纹枯8级,抗穗颈瘟,中感白叶枯。福建南部作晚稻种植全生育期120天,比对照宜优673迟熟4天,每亩有效穗数16.0万,株高112.6厘米,穗长24.3厘米,每穗总粒数166.7粒,结实率88.3%;表现为中感稻瘟。
产量水平:广西中稻试验,2014年初试,平均亩产664.9公斤,比对照深两优5814增产2.09%,2015年复试,平均亩产612.8公斤,比对照深两优5814增产5.17%;海南晚造试验,2011年初试,平均亩产359.75公斤,比对照T优551减产0.70%,未达显著水平;比对照特优009增产1.20%,未达显著水平,日产量2.96公斤;2012年复试,平均亩产469.81公斤,比对照特优009增产3.39%,达极显著水平,日产量3.93公;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70.56公斤, 比对照特优009增产12.02%;福建南部晚稻试验,2016年经多点种植,平均亩产553.7公斤,比对照宜优673增产6.01%。
主要栽培措施:播种期:海南晚稻6月10日至7月10日;广西中稻4月10日至4月30日、桂南晚稻6月20日至7月15日;福建南部晚稻6 月20日至7月10日。作中稻种植,秧龄30天左右,插植密度23厘米×23厘米,丛插2粒谷;亩施纯氮12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0.7:0.9,基肥、分蘖肥、穗粒肥比例为5:3:2。作晚稻种植,一般于6月中下旬-7月上旬播种,秧龄20天左右,作抛秧在2.5-3片叶之间下田;插植规格5×4寸,亩用种量1-1.5公斤,抛秧1.5-2公斤;施足基肥,一般亩施水稻专用复合肥50kg作基肥,早施追肥,插秧后5天亩施10公斤尿素,中期亩施10公斤氯化钾,后期看苗补肥;水管采取浅水促蘖、适时烤田、有水抽穗、湿润灌浆、后期干湿交替;苗期注意防治稻蓟马和三化螟,中后期注意防治卷叶螟、稻飞虱及纹枯病。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海南省各市县作晚稻种植;广西高寒山区稻作区海拔800米以下地区和桂中、桂北稻作区稻瘟病轻发区作中稻种植及桂南稻瘟病轻发区作晚稻种植;福建南部稻瘟病轻发区作晚稻种。